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財務規劃也是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財務規劃也是。 而長期投資的心態、方法、工具,三者缺一不可。 2008全球經濟崩垮的那年,我還只是個主修物理的大學生,閒暇時到處旁聽經濟學、投資學還外加日文、西班牙文 (不務本業的學生XD)。 直到2014才真正投入自己的血汗資金。 2015年首次親身體驗到大眾對於金融市場的不理性恐慌氣氛。但也慶幸在此前剛好有機會接觸到了兩門知識體系,讓我還可以冷靜淡然地面對這翻臉比翻書還快的金融市場。 其中一門是 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 。 雖然期間嗑了不少相關硬知識和基礎會計,也慶幸自己當時照計劃買入一些被錯估的企業而有了現在看來不錯的報酬。 這種不被技術線圖綁架情緒的投資方式,好處是有根據地理性,長期也較不消耗心力。 唯一累的是事前要讀一堆財務數據和所屬產業競爭力相關資料進行評估,以及持續關注後續的財務狀況坐等收成。(其實也是有踢到鐵板的時候,同圈內所說的 「價值陷阱」 。) 雖然曾因此志得意滿,但後來還是常反省自己,獲利的部位也有可能只是「運氣」的一部分:「天時」是2015年讓我碰到的小幅回檔(相較於2008年真的只算小幅啊);「地利」剛好看到了體質真的不錯且有一定護城河保護卻又被市場先生不理性錯殺的企業;「人和」剛好習得價值投資相關知識讓我敢大膽在恐慌時進場。 綜合以上三小「幸運」,讓我在這幾年的多頭行情成了 「生存者偏差」 裡其中一位「倖存者」。 畢竟,這裡面有多少的機運是可遇不可求呢? 另一門卻是更重要、會影響一輩子財務規劃的關鍵知識 — 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 。 藉由透過追蹤大範圍市場指數長期下來獲得合理的市場整體報酬(以股市而言, 平均年化報酬為5~8% )。 相較於各種主動投資技巧,這種方式更為理性輕鬆,也同每年巴菲特在股東會上一再提的,是最適合一般大眾的投資方式:做好配置比例,定期定額&再平衡(調整回初期設定好的資產比例)。 怎麼說呢? 認同長期以來人類文明的進步會推動市場的發展吧? 不斷的會有產業變革以及企業興替,市場就會成長。而金融市場也有所謂 「均值回歸」 的事實 (漲跌是很正常的事!)。 再者,即使個人分析能力再強,我也不敢保證自己可以像這兩三年都有超越大盤的正報酬。更何況我們都只是小散戶,沒有像法人的資(內)源(線),也沒有研究團隊。 建立在以上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