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財務規劃也是

圖片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財務規劃也是。 而長期投資的心態、方法、工具,三者缺一不可。 2008全球經濟崩垮的那年,我還只是個主修物理的大學生,閒暇時到處旁聽經濟學、投資學還外加日文、西班牙文 (不務本業的學生XD)。 直到2014才真正投入自己的血汗資金。 2015年首次親身體驗到大眾對於金融市場的不理性恐慌氣氛。但也慶幸在此前剛好有機會接觸到了兩門知識體系,讓我還可以冷靜淡然地面對這翻臉比翻書還快的金融市場。 其中一門是 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 。 雖然期間嗑了不少相關硬知識和基礎會計,也慶幸自己當時照計劃買入一些被錯估的企業而有了現在看來不錯的報酬。 這種不被技術線圖綁架情緒的投資方式,好處是有根據地理性,長期也較不消耗心力。 唯一累的是事前要讀一堆財務數據和所屬產業競爭力相關資料進行評估,以及持續關注後續的財務狀況坐等收成。(其實也是有踢到鐵板的時候,同圈內所說的 「價值陷阱」 。) 雖然曾因此志得意滿,但後來還是常反省自己,獲利的部位也有可能只是「運氣」的一部分:「天時」是2015年讓我碰到的小幅回檔(相較於2008年真的只算小幅啊);「地利」剛好看到了體質真的不錯且有一定護城河保護卻又被市場先生不理性錯殺的企業;「人和」剛好習得價值投資相關知識讓我敢大膽在恐慌時進場。 綜合以上三小「幸運」,讓我在這幾年的多頭行情成了 「生存者偏差」 裡其中一位「倖存者」。 畢竟,這裡面有多少的機運是可遇不可求呢? 另一門卻是更重要、會影響一輩子財務規劃的關鍵知識 — 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 。 藉由透過追蹤大範圍市場指數長期下來獲得合理的市場整體報酬(以股市而言, 平均年化報酬為5~8% )。 相較於各種主動投資技巧,這種方式更為理性輕鬆,也同每年巴菲特在股東會上一再提的,是最適合一般大眾的投資方式:做好配置比例,定期定額&再平衡(調整回初期設定好的資產比例)。 怎麼說呢?  認同長期以來人類文明的進步會推動市場的發展吧? 不斷的會有產業變革以及企業興替,市場就會成長。而金融市場也有所謂 「均值回歸」 的事實 (漲跌是很正常的事!)。  再者,即使個人分析能力再強,我也不敢保證自己可以像這兩三年都有超越大盤的正報酬。更何況我們都只是小散戶,沒有像法人的資(內)源(線),也沒有研究團隊。 建立在以上幾...

6 Portfolio To-Do's for Retirees at Midyear (美國晨星)

原文連結: https://www.morningstar.com/articles/872705/6-portfolio-todos-for-retirees-at-midyear.html 上面的連結來自前天收到美國晨星(Morningstar)的電子報,談到在中年時期規劃退休的投資組合上所需注意的六事項。 儲蓄是為了未來的支出做打算,也是未來在缺少主動收入後的資金來源之一,常見的準備不外乎靠活存、定存、年金或儲蓄險。另外,被動收入也可透過地產、基金,或是需承擔較高風險的股票股息。 針對退休規劃的議題,許多網路書籍都有談 『財務自由』 的論述,其中不少是冒著可能破產的高風財務槓桿、投機式的股票炒作等,非一般人所能輕易嘗試或取得相關資源。 然而在網路、出版社的精心包裝下,彷彿只要肯努力效法書中技巧,人人就有機會可以達成財務自由。 試想看看,努力鑽研投機技巧真的有用嗎?真的這麼容易就能資產翻倍、財務自由嗎? 在某種特定時間和環境下,或許對某些人是有幫助的。 因為每個人的背景、際遇與人脈不盡相同,手上握有的資訊也不對等。同樣一套方法在不同人身上,有的人財務自由,也有人敗光身家、窮困潦倒。 這樣的 差異 ,正是前面所提在包裝後的資訊傳達到不同人手裡,產生認知上的偏差,每一個事件背後都存在著ㄧ種 『隨機致富』 、 『生存者偏差』 的現象。 回到正題,晨星此篇文章第一段清楚表明:  投資其實不需要用到什麼複雜的技巧,只要你 確實地存下一部分收入,照計畫投入到合理的資產配置 中 ,你就有非常大的機會讓自己的退休生活資金來源無慮 。 這是一種 分段存入 讓資產隨著 時間 及 複利 成長之雙重因素下(別忘了通膨怪獸!),待退休時足夠 分段提領 的概念 。 除了有 計劃地儲蓄 , 謹慎地支出 也是成敗關鍵,不只考量總資產投資組合的成長率與配置平衡,甚至連個人稅率、保險等長期支出也要納入規劃與考量。 以下是晨星所提六項 to-do’s : 1. Check your year-to-date spending rate. 2. Check the asset allocation of your long-term portfolio. 3. Take a closer look at your...

Why Vanguard?

由約翰伯格先生所創立的Vanguard (先鋒)之所以受到指數化資產配置投資人的喜愛,除了其優異的指數追蹤技術、低廉的總開銷、內扣費之外,也包括了其特殊的所有權結構 — 負責管理基金的團隊隸屬於基金本身,而基金又僅為投資人所有,所以投資人就是Vanguard的所有者、業主。 這樣的結構使Vanguard 不同於一般的基金公司 ,意即沒有動機從投資人身上榨取任何一點利潤,反而會盡可能降低相關費用。這就是為何Vanguard各項標的內扣費比其他家更具競爭力的原因。

【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2018/04/14

圖片
【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 2018/04/14 前一陣子一口氣購入了好幾本以「學習」為主題的書籍,像是「雪球速讀法」、「刻意練習」、「精準學習」、「異數」、「恆毅力」等眾多書籍。 然而當中有一本較特別,「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 乍看書名,以為貫穿全書主題與葛拉威爾在「異數」中所傳達的一萬小時的概念有關。但並不然,其實書名是來自其中一篇的 title 。正確來說,這是一本教育工作者在第一線多年來的心得觀察與生態記錄(多篇發表過的經典文章集結成書),是一個深信「救台灣只能靠教育」的英文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文學獎、新詩獎獲獎無數的作家。 這本書讀起來的感受,就像小野老師推薦文所書,是一本關於正義關於愛,關於希望關於夢,充滿了熱情;也像李家同先生所說的,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士」如何成大地的十字,告訴我們什麼是上帝直立我們為「人」的期許。 在第二十三篇「落了,就差了」讓我想到早上所看的柯P北市府施政報告。 柯 P 提到 e 化教學,要靠網路資源和 e 化設備來縮小資訊落差。他知道唯有透過教育,才有讓階級有反轉的可能,貧窮階級才有出頭的機會。記得 新約聖經 《馬太福音》說到: 凡是有的,要加給他,使他有餘; 凡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以前看到新約聖經這段其實有點不解其背後意義,但到近年新聞上常看到的貧富差距擴大、 M 行化社會等議題就漸漸理解了。深究其結構現象其實就是「階級複製」的過程,有錢有勢的家庭,相較於弱勢的家庭,擁有更多的機會讓自己更成功、取得更多資源(相對的,弱勢一方的資源受到排擠就像是被搶奪一樣),這也就是『馬太效應』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不公現象。 站在教育線上的老師,正是貧富的資訊與階級落差那最後一道窄橋,身負重任。 回顧我們的求學歷程,「因材施教」的概念在中系社會圈流傳了百千年,但我眼中的中式傳統教育卻是一再的「錯殺」人才。更不用提一再「換湯不換藥」的失敗教改。 台灣有多少人才,正被當蠢材教? 關於教育,好書推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1601 ps. 羨慕台中惠文高中的學生,校園裡有一位這麼睿智與開明的老師,真是好福氣。

【刻意練習】重點筆記&心得 2018/03/08

圖片
【刻意練習】重點筆記 & 心得 2018/03/08 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嗎?以身俱來的天賦? eq .莫札特的完美音感。 但假如莫札特並非出身在一個音樂家庭呢?或是可以提供正確學習方式的家庭? 其實人類大腦天生具有高可塑性和適應力,只要有正確練習方法且有目標的訓練,就可以發展出相對的能力,創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技能。 * 一般練習法 vs 目標練習法: 我們一般在學習新領域的事務時,所採取的方法與目標,通常只是先為了達到入門標準,接着再進步到"自認"熟練與滿意的程度。但長久下來會發現自己卡在一個瓶頸點,無法再住更高階水平前進,這就是一般(學會就行)的綀習。 而相對於一般學習,目標練習法有以下幾點特徵: 1 、定義目確具體目標。 將目標拆解後制定計劃,轉化為可努力實踐且可預期改善程度的具體目標。 2 、講求專注 全神貫注執行綀習,而非漫不經心地重覆。 3 、意見回饋 自己反省&旁觀者意見,讓自己瞭解須加強的項目、距目標還有多遠。 4 、跨出舒適圈 去嘗試之前做不到的事,克服障礙找出路(嘗試新方法應對) * 重要的還有維持動機,以及彙整上述過程中累績大量資訊的自我心智表徵。 科學證明長期訓練會導致與正在培養的技能相關的大腦部位產生變化,但心智表徵具「領域限定性」,只適用在「正在培養」的技能。換句話說,在某種領域投注的心力越多,心智表徵就越精細,理解、消化新資訊的能力就越強。 這也恰說明了一句諺語「隔行如隔山」。専家和一般人的差異就在於心智表徵的質與量的不同。長年的練習會改變專家腦的神經迴路,形成特定領域高度特化的心智結構,使得他們在該領域中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優於一般人。簡言之,就是「見樹見林」與「見樹不見林」的差異。 * 刻意練習的原則:有"方向"和"方法"的目摽練習法: 1 、該領域必需發展相當成熟,熟練者和新手的表現有極大差距。且要有可評估表現是否卓越的客觀標準。 2 、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要能立即提供意見回饋,協助學生發展個人的心智表徵,才能針對表現自我監控和修正。 3 、專注與投入至關重要。全神貫注執行綀習,而非漫不經心地重覆。漫不經心地重覆一件事毫無助益,重覆的目的在於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聚焦於加強弱點,...

為什麼要做資本/資產配置?

圖片
Q: 為什麼要做資本/資產配置? A: 為了減輕你資本受傷的程度。  你不知道何時會有 黑天鵝 振翅飛過,所以做好分散的 準備,減輕你資產下挫的幅度,同時還能持續有部分穩定的 收益。 最重要的是,不會因為一隻 黑天鵝 飛過而就此永久畢業,使你身心俱疲而離 開了市場。 --- 以下是圖片各ETF的相關資訊: 比較期間為 2004/12/31~2017/12/29 由於會比較特定時間內的相對績效表現,故列出各 ETF成立時間 做為參考: VTI (Vanguard整體股市ETF): 2001/05/24 AGG (iShares美國核心綜合債券ETF): 2003/09/22 VNQ (Vanguard不動產投資信託ETF): 2004/09/23 BND (Vanguard總體債券市場ETF: 2007/04/03 VT (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 2008/06/24 VOO (Vanguard標普500指數ETF): 2010/09/07 由上圖可見,在最近十年中,2008~2009 , 2011~2012 , 2015~2016,共有三次的大震盪。 三次的大跌幅讓股票與房地產市場受傷慘重,反而是靠債券提供了資產下檔的相對保護。 試想,假設你今天的子產全都是股票,會面臨何種資金與心理的壓力? 更何況是那些融資券的投機人士? 請拉長時間,用宏觀角度看待市場,你還會覺得資產配置沒有用嗎?  如果你能 預測未來 的話(?) --- 今天與久未見面的老朋友、老長官午餐約會( # 凱恩斯岩燒餐廳 😋  好吃~)聊聊近況,從事業、生活聊到興趣、投資,最大的共識就是要好好地做好自己的資產保護。 畢竟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更何況靠這個短期一、二十年內無法帶給年輕人希望的國家,恐怕更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今天是近幾個月來跟人互動聊天腦袋比較活絡的日子。 有意 義的思考,有活著的感覺。 **圖表來源: MoneyDJ **黑天鵝圖片來源:公開網路 **本文指數型基金標的並非投資建議,個人投資前請審慎評 估。

景氣循環

圖片
記住每件事情都有周期是很重要的是。 週期最後總是會佔到優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永遠朝著同一方向前進。 歷史和經濟等領域要進步,靠的是人類,當有人類參與,結果就會有變動和週期更替,我認為主要的理由是一般人有情緒,反覆無常,而且既不堅定也不客觀。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Howard 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