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 2018/04/14 前一陣子一口氣購入了好幾本以「學習」為主題的書籍,像是「雪球速讀法」、「刻意練習」、「精準學習」、「異數」、「恆毅力」等眾多書籍。 然而當中有一本較特別,「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 乍看書名,以為貫穿全書主題與葛拉威爾在「異數」中所傳達的一萬小時的概念有關。但並不然,其實書名是來自其中一篇的 title 。正確來說,這是一本教育工作者在第一線多年來的心得觀察與生態記錄(多篇發表過的經典文章集結成書),是一個深信「救台灣只能靠教育」的英文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文學獎、新詩獎獲獎無數的作家。 這本書讀起來的感受,就像小野老師推薦文所書,是一本關於正義關於愛,關於希望關於夢,充滿了熱情;也像李家同先生所說的,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士」如何成大地的十字,告訴我們什麼是上帝直立我們為「人」的期許。 在第二十三篇「落了,就差了」讓我想到早上所看的柯P北市府施政報告。 柯 P 提到 e 化教學,要靠網路資源和 e 化設備來縮小資訊落差。他知道唯有透過教育,才有讓階級有反轉的可能,貧窮階級才有出頭的機會。記得 新約聖經 《馬太福音》說到: 凡是有的,要加給他,使他有餘; 凡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以前看到新約聖經這段其實有點不解其背後意義,但到近年新聞上常看到的貧富差距擴大、 M 行化社會等議題就漸漸理解了。深究其結構現象其實就是「階級複製」的過程,有錢有勢的家庭,相較於弱勢的家庭,擁有更多的機會讓自己更成功、取得更多資源(相對的,弱勢一方的資源受到排擠就像是被搶奪一樣),這也就是『馬太效應』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不公現象。 站在教育線上的老師,正是貧富的資訊與階級落差那最後一道窄橋,身負重任。 回顧我們的求學歷程,「因材施教」的概念在中系社會圈流傳了百千年,但我眼中的中式傳統教育卻是一再的「錯殺」人才。更不用提一再「換湯不換藥」的失敗教改。 台灣有多少人才,正被當蠢材教? 關於教育,好書推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1601 ps. 羨慕台中惠文高中的學生,校園裡有一位這麼睿智與開明的老師,真是好福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