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2018/04/14

圖片
【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 2018/04/14 前一陣子一口氣購入了好幾本以「學習」為主題的書籍,像是「雪球速讀法」、「刻意練習」、「精準學習」、「異數」、「恆毅力」等眾多書籍。 然而當中有一本較特別,「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 乍看書名,以為貫穿全書主題與葛拉威爾在「異數」中所傳達的一萬小時的概念有關。但並不然,其實書名是來自其中一篇的 title 。正確來說,這是一本教育工作者在第一線多年來的心得觀察與生態記錄(多篇發表過的經典文章集結成書),是一個深信「救台灣只能靠教育」的英文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文學獎、新詩獎獲獎無數的作家。 這本書讀起來的感受,就像小野老師推薦文所書,是一本關於正義關於愛,關於希望關於夢,充滿了熱情;也像李家同先生所說的,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士」如何成大地的十字,告訴我們什麼是上帝直立我們為「人」的期許。 在第二十三篇「落了,就差了」讓我想到早上所看的柯P北市府施政報告。 柯 P 提到 e 化教學,要靠網路資源和 e 化設備來縮小資訊落差。他知道唯有透過教育,才有讓階級有反轉的可能,貧窮階級才有出頭的機會。記得 新約聖經 《馬太福音》說到: 凡是有的,要加給他,使他有餘; 凡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以前看到新約聖經這段其實有點不解其背後意義,但到近年新聞上常看到的貧富差距擴大、 M 行化社會等議題就漸漸理解了。深究其結構現象其實就是「階級複製」的過程,有錢有勢的家庭,相較於弱勢的家庭,擁有更多的機會讓自己更成功、取得更多資源(相對的,弱勢一方的資源受到排擠就像是被搶奪一樣),這也就是『馬太效應』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不公現象。 站在教育線上的老師,正是貧富的資訊與階級落差那最後一道窄橋,身負重任。 回顧我們的求學歷程,「因材施教」的概念在中系社會圈流傳了百千年,但我眼中的中式傳統教育卻是一再的「錯殺」人才。更不用提一再「換湯不換藥」的失敗教改。 台灣有多少人才,正被當蠢材教? 關於教育,好書推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1601 ps. 羨慕台中惠文高中的學生,校園裡有一位這麼睿智與開明的老師,真是好福氣。

【刻意練習】重點筆記&心得 2018/03/08

圖片
【刻意練習】重點筆記 & 心得 2018/03/08 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嗎?以身俱來的天賦? eq .莫札特的完美音感。 但假如莫札特並非出身在一個音樂家庭呢?或是可以提供正確學習方式的家庭? 其實人類大腦天生具有高可塑性和適應力,只要有正確練習方法且有目標的訓練,就可以發展出相對的能力,創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技能。 * 一般練習法 vs 目標練習法: 我們一般在學習新領域的事務時,所採取的方法與目標,通常只是先為了達到入門標準,接着再進步到"自認"熟練與滿意的程度。但長久下來會發現自己卡在一個瓶頸點,無法再住更高階水平前進,這就是一般(學會就行)的綀習。 而相對於一般學習,目標練習法有以下幾點特徵: 1 、定義目確具體目標。 將目標拆解後制定計劃,轉化為可努力實踐且可預期改善程度的具體目標。 2 、講求專注 全神貫注執行綀習,而非漫不經心地重覆。 3 、意見回饋 自己反省&旁觀者意見,讓自己瞭解須加強的項目、距目標還有多遠。 4 、跨出舒適圈 去嘗試之前做不到的事,克服障礙找出路(嘗試新方法應對) * 重要的還有維持動機,以及彙整上述過程中累績大量資訊的自我心智表徵。 科學證明長期訓練會導致與正在培養的技能相關的大腦部位產生變化,但心智表徵具「領域限定性」,只適用在「正在培養」的技能。換句話說,在某種領域投注的心力越多,心智表徵就越精細,理解、消化新資訊的能力就越強。 這也恰說明了一句諺語「隔行如隔山」。専家和一般人的差異就在於心智表徵的質與量的不同。長年的練習會改變專家腦的神經迴路,形成特定領域高度特化的心智結構,使得他們在該領域中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優於一般人。簡言之,就是「見樹見林」與「見樹不見林」的差異。 * 刻意練習的原則:有"方向"和"方法"的目摽練習法: 1 、該領域必需發展相當成熟,熟練者和新手的表現有極大差距。且要有可評估表現是否卓越的客觀標準。 2 、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要能立即提供意見回饋,協助學生發展個人的心智表徵,才能針對表現自我監控和修正。 3 、專注與投入至關重要。全神貫注執行綀習,而非漫不經心地重覆。漫不經心地重覆一件事毫無助益,重覆的目的在於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聚焦於加強弱點,...